教育科研
最新推荐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马塘中学举行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11-13
杨小梅--在烈日和暴雨下09-22
管建华--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09-22
曹海清--种群数量的变化09-22
朱薛艳--Flash补间动画09-22
周卫红--在烈日和暴雨下09-22
周发军--《向自己的目标迈进》09-22
曹海清--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如东县马塘中学 曹海清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学会比较“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特征与条件,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方法
问题导思,灵动课堂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标导读
二.新课学习,问题导思
1.学生自主学习
2.尝试构建某种细菌种群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1)展示自习成果,学生展示讲义,完成曲线图。
(2)学生补充归纳
(3)老师补充,拓展
(4)小组讨论,完成合作探究1
3. 构建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学生完成“J”曲线模型建构
(2)老师补充,拓展
(3)小组讨论,完成合作探究2
4. 分析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适用条件及意义
(1)学生熟悉高斯实验,完成问题
(2)老师补充,拓展
(3)小组讨论,完成合作探究3
5.拓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有何异同
三.例题导练
四.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个人简介:曹海清,1980.03,中学一级教师。
上一篇:马塘中学课堂教学评价调查问卷[ 11-30 ]
下一篇:曹雷--Flash补间动画[ 09-22 ]